蓝驰创投陈维广:巨浪翻涌,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蓝驰观点
2023-05-11 11:00 星期四

世界正在巨浪翻涌,面对适应性的永恒天问,投资人如何作答?

投中网近日专访了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在他看来,新一代的创投基金既需要具备美元基金的敢于押注、超前判断,也要有人民币基金的深入产业、重注硬科技。当时代换挡,“非典型”的蓝驰创投已做好充分准备。

很少会有GP在年度基金合伙人大会上,花近半的时间讲外部环境的严峻和面临的风险。而在昨天(10日)的蓝驰创投年度基金合伙人大会上,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分享了他眼中的世界:巨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4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又一次下调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并警告称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3月份的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则让全球VC风声鹤唳。根据贝恩咨询,2022年亚太区私募股权基金交易规模同比下降44%,堪称暴跌。与全球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创投行业正在焦虑加重。

诚然,全世界都处于不知何去何从的巨浪中。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等待。

在10日的大会上,陈维广引用了一句价值投资的经典格言:“You can’t predict. You can prepare.”在他看来,如果一家基金能够把“Prepare”做到极致,就能不浪费一场危机,在巨浪中捕到最大的鱼。

Prepare一方面是机敏应对。陈维广表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创新投资要着重从增长逻辑到盈利逻辑的转型;同时要勇敢抓住新技术突破正在带来的发展动能, “人工智能对人类-科技关系的重塑,将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并影响深远。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中将迸发出大量创新机会。”另一方面则是修炼内功。陈维广表示,多年来蓝驰创投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在组织机制、团队人才、弹药储备、生态资源等各方面勤勉积累,才能够借助机构化稳定应对变局。

巨浪之中既有新的风险,也有新的赛道、新的机会。适应性是投资者的永恒天问,蓝驰创投的答案会是什么?

投了十年硬科技的美元基金

在近期的一系列金融波动中,中国的美元基金们是众所周知最受重创的群体之一。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美元投资机构纷纷在切换赛道——募人民币,投硬科技。而在中国活跃的众多老牌美元基金中,蓝驰创投有点“异类”——它是很少见的没有转型压力的美元基金。相反,蓝驰创投甚至还有一种终于等来春天的惊喜。

快速换挡的秘密来自于对硬科技的前瞻下注。事实上在硬科技投资方面,无论是时长、专业度,还是专注力、覆盖范围,蓝驰创投都并不输于传统意义上的人民币基金。

作为早期投资的佼佼者,蓝驰创投对硬科技的认知是足够早的。早在2008年,蓝驰创投刚刚进入中国,投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半导体项目;2013-2014年间,蓝驰创投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并成为理想汽车的早期投资人;2014年,蓝驰创投开始研究机器人、智能制造;2015年,“硬科技”还没有成为一个热词,硬科技项目还普遍被认为难以创造回报,而当时的蓝驰创投已经系统总结了自己的硬科技理念:硬科技需要软着陆,连接科研成果与商业转化的节点,关注核心技术和落地场景的融合。

翻开蓝驰创投的投资组合,其在硬科技的各个重要赛道都有系统性投资布局,“硬科技”的含量之高会极大的冲击大家对美元基金的刻板印象。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投了理想汽车、博萃循环、昕感科技、昇科能源、云储新能源、铱钼智能;机器人领域投了高仙机器人、优艾智合、蓝芯科技、可以科技、木蚁机器人、程天科技、万勋科技等诸多明星企业。

当然还少不了半导体。仅仅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份,蓝驰创投就投资了第四代半导体企业稼仁半导体,并再次加注了数模混合芯片研发商山海半导体。

此外,在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自主可控”大主题下,蓝驰创投也有许多布局。比如在智能驾驶基础软件的研发上,华玉通软是唯一国产自主可控的基于OMG SDDS标准的通信中间件企业;镭镆科技则是国内唯一一家已跨入模具3D打印产业化应用阶段的领军企业。

蓝驰创投对硬科技的领先布局直观地反应在了基金业绩上。在去年众所周知的资本寒冬之下,蓝驰创投在5月官宣总规模约55亿元的双币基金募集成功。其中的人民币基金仅用了6个月左右即完成募集,并且LP阵容涵盖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内的国家级基金、知名政府引导基金、主流金融机构、顶级母基金及知名家族办公室等。 

硬科技投资与美元基金过去擅长的TMT投资在打法上有巨大差异,这也是人民币LP对于传统美元基金最大的担忧。很多LP都注意到,一些知名美元基金管理的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的业绩差异巨大。但蓝驰创投透露,目前已经实现了连续三期人民币基金超募、所有存续超过5年的基金DPI均超过1,成绩并不逊色于蓝驰创投管理的美元基金,这在专注早期的人民币基金中是毋庸置疑的顶尖水平。

找到那个“非共识”

在人民币基金投资上有好的成绩,并不意味着蓝驰创投在模仿人民币基金,它把美元基金更敢于冒险、追求α收益的特点带到了硬科技投资。回顾蓝驰创投的一些经典案例,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在市场并不看好时,形成了自己的非共识,捕捉到了潜伏中的独角兽。

对理想汽车的投资就非常“不人民币”。2016年,新能源汽车还是尚未达成共识的行业,看衰声音鼎沸,对理想汽车选择的路径也多有疑虑。但蓝驰创投不但在早期就坚定押注,并此后还连投5轮——即便在2017年、2018年造车新势力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蓝驰创投依然选择了继续加注。

对高仙机器人的投资也是一样。蓝驰创投对这家商业清洁机器人的首次投资是在2017年,当时还处于A轮的高仙机器人正在探索ROI的提升,整个赛道还处在早期阶段,远不是今日机器人大爆发的图景。而如今高仙机器人年收入超过10亿元,在全球劳动力枯竭的背景下,高仙机器人相继进军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拿下了全球商用清洁机器人60-70%的市场。

陈维广曾感叹:“要想挣到大钱,一定是你跟别人的看法不一样。当很多人说这个东西就是个小玩意儿的时候,你反而得重视。”

不被定义的非共识、长期保有下注的勇气,都建立在扎实的前瞻性研究上。陈维广表示,传统投资更多看当下的收入和利润,不需要做太多未来的推演。但要想做好科技投资,一定得抱着巨大的好奇心,不低估边缘需求,去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作出独立的判断。

蓝驰创投为什么敢于在A轮投资高仙机器人?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但充分地理解现在正是对迎接未来的最好准备。蓝驰创投从2014年开始关注机器人赛道,经过密集的线下需求侧访谈推演出两个模型:首先判断长期价值的确定性,其次在纷繁复杂的场景里去判断什么时间点最优。建立起产业图谱之后,高仙机器人正是这样进入蓝驰创投的雷达。

在产业图谱之外,蓝驰创投关注机器人有更底层的逻辑驱动。陈维广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早在2016-2017 年,蓝驰创投通过研究各项产业数据,推断人口红利即将要消失,生育率低于死亡率大约在2023年会迎来交叉点,低端劳动力的供给一定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另一方面,制约拣货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机器人普及的关键因素是激光雷达的价格。当时一台激光雷达的价格超过1万元人民币,但蓝驰创投研究后判断,激光雷达的成本会随着创业团队的增多、研发工艺的进步而大概率降到1000元以下。如今,激光雷达也的确降到了这个价位。

在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美元和人民币基金打法都已经应对乏力,传统对于白马基金和黑马基金的分类也已过时。新一代的创投基金既需要有美元基金的敢于押注、超前判断,也要有人民币基金的深入产业、重注硬科技。当时代换挡,非典型的蓝驰创投希望成为最适应科创新环境的选手。

体系化升级硬科技打法

进入硬核科创时代,“产业资源”成为GP的硬通货,前者意味着能给被投公司实打实的订单。这也是老牌人民币基金最明显的优势,某种程度上,如今人民币基金的竞争正是产业资源的竞争。

而蓝驰创投在产业资源上也毫不逊色。深耕硬科技多年、已经管理了三期人民币基金的蓝驰创投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多年来持续构建深化早期科技资源圈,在人民币投资生态方面,也链接起各类型战略LP及地方政府。

在今年的第四届OpenI/O启智开发者大会“NLP大模型论坛”上,蓝驰创投作为受邀的独家资方,与顶级AI专家们共同开启了中国NLP大模型总部基地,并成为基地首批成员之一。4月份,深圳光明区举行第四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会上成立了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蓝驰创投亦是首批签约机构之一。

同时,蓝驰创投也在积极打造创业者生态,创造不同产业创新公司横纵合作的机会。蓝驰创投的生态活动IP中,不仅有助力被投融资的“蓝驰创投Demo Day”,也有“蓝驰创投AGI先锋俱乐部”这样打通产学研的交流平台。

蓝驰创投对产业能力的重视和强调,在团队构成上就有清晰的体现。蓝驰创投用十多年时间打造了一只产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结合的复合型团队。

在整个组织、机制上,蓝驰创投为适应硬科技投资、人民币生态做了体系化的升级,甚至比传统的人民币基金走的还远。

作为一支早期基金,蓝驰创投拥有专业的投后团队,希望通过高频次的沟通,发现被投企业的真实痛点和共性需求,针对性提供相关活动和服务,集合蓝驰创投优势资源,从业务、人才、财务、市场、融资多方面赋能企业。早期企业人才建设、组织架构、薪酬体系等普适职能尚不完善,正需要投资机构的扶持。蓝驰创投把自己定位为早期关键赋能者,强调和创业者一起在0到1的阶段更早、更精准地洞悉需求,满足需求,并通过更长线的视角,支持那些尚在商业转化节点或前夕的企业。

为了全面提高组织效率,蓝驰创投还上线了贯穿全部门、全业务的BI自动化系统,把蓝驰创投十多年的积累的各类业务、运营数据全部打通整合,并且实现工作流全线数字化。

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而投资就像冲浪,是与不确定的搏斗。已经做了20年科技投资的陈维广感叹道:价值会蒸发,判断会失误,环境会改变,想当然的事也会失败。“但这没什么可怕的,”他说:“支持科技就是在助力国家的崛起和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We’ll be the change we want to see。”